長期照顧病人原本就不是輕鬆的任務,而中風常來得措手不及,病人和家屬沒有心理準備,而中風的位置和損害程度不同,留下的後遺症也輕重不一,大大影響照護的難度。
中風初期病情瞬息萬變,一定要有人陪伴。
無論是出血還是梗塞,只要生命體徵穩定康復治療應及早介入。儘早進行康復訓練不但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還可以避免廢用綜合徵,誤用綜合徵,肩手綜合徵的發生。
一般認為中風運動功能恢復可在發病後數日開始,1 ― 3 個月內可達最大程度的恢復,因此在發病後 3 個月以內進行康復訓練效果最好。
想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中風後應儘早接受康復治療。目前,關於 ” 早期 ” 的概念,認為應在生命體徵平穩、神經缺損症狀不再發展後 48 小時後開始,而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這時,主要是通過一定方式的運動鍛煉,促進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防止癱瘓肢體的攣縮,增進身體健康,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並使病人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改善病人的精神狀態。此時,一定要防止病人自身、家屬急於求成,特別是當康復初見成效的時候,盲目增加運動量,使運動治療的量、次數及強度超過了病人實際能承受的負荷。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十分正確,進行粗暴的肢體關節被動活動,從而導致病人全身疲勞性及局部肌肉、關節的損傷。
為了避免產生過用綜合徵,家屬及病人本人必須掌握患者的全身狀況,遵循少量多次的訓練康復原則,安排每日訓練量,所謂少量多次訓練,即保證每日訓練 3 小時左右,每次與每次之間應有充分的休息時間。訓練量逐漸增加,同時應給病人及其家屬正確指導,既要做到符合訓練原則,又切忌過度,以免產生負荷過度的不良後果。
所以,我們提倡中風病人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進行鍛煉,促進病體康復。同時又不能急於求成,適得其反。而且要堅持進行鍛煉,防止已經恢復的功能再退步。
患者進行中風復健運動要注意什麼
1、為預防肢體關節僵硬變形,應儘量使麻痹或功能減退之肢體提早運動。
2、由被動運動開始然後再逐漸轉為主動運動。
3、在運動前,可先施行溫水浴或肢體熱敷,使關節和肌肉鬆弛,而有利施行運動。
4、在開始施行被動運動時,用力和活動範圍不可太大,以免造成關節受損。
5、應固定近端關節,並支扥遠端關節,以平穩緩慢溫和的動作,來移動關節,如有疼痛產生時,應減少活動範圍。
6、若有肌肉痙攣力存在,關節運動應緩慢進行,並以溫和穩定的力量操作,到肌肉放鬆為止。
7、如有急性關節炎時,儘量避免實行被動關節運動。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適當補充關節與骨骼營養素也是非常必要的。人體內關節面上都覆蓋著一層軟骨,幫助這關節間的潤滑以及緩衝來自外界的衝擊力,是關節的守護神。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之源。慢性心臟疾患、心臟老化都會導致心功能低下、全身各器官血流灌注不足。
心血管疾病意外事件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逐年增高,已成為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單純藥物控制並沒有減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心臟康復已成為治療慢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臨床文獻證實EECP體外反搏可加速中風患者康復對於急性中風的神經復健改善功能效果顯著。EECP是一個針對全身血管通路改善的治療,急性中風理想的治療方式是緊急打通腦部的阻塞血管,同時希望提升栓塞病兆前後血管的側支循環與恢復血流供給給受傷的腦細胞,EECP的血管再生效果能進一步促使週邊腦細胞組織得到充分的氧氣與微血管循環以減少傷害。腦細胞沒有再生的功能,因此阻塞的血管愈大條,影響到腦部缺氧的程度愈廣泛,所引起的後遺症和傷殘就越嚴重。此時EECP介入的黃金時期就顯得更加重要,臨床研究顯示體外反搏搭配傳統復健可以大幅度的改善中風的後遺症和癱瘓的程度。
傳統的復健和職能治療,在現今的健保制度下並不容易達到高品質的療效,市場上也有宣稱神奇的幹細胞治療,動輒幾百萬的幹細胞的療法,目前仍然止於實驗室的動物研究階段和極少數零星的人體實驗,電動跑步機、上下肢阻抗訓練功能儀等在內的各種運動器材,能提高患者的運動量、心臟耐力以及生活質量,並且療效顯著。平衡功能和柔韌性訓練,能提高患者身體的協調性,減少摔跤。
心臟康復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預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近幾年來,市中心醫院心臟康復科憑藉精良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心臟康復的開展例數逐年提升,讓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期限和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療效並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